You Are Here: 首页 > Home page > Research >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Click on the picture to enlarge]
彭 华
(中山大学地理学系 广州 510275)
提 要:到目前为止,关于丹霞地貌类型的讨论以分散的具体问题研究为主,缺乏抽象的系统研究;以提出类型名称为主,缺乏对类型命名的科学论证;以形态分类为主,其他分类体系尚未形成;以定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分类依据和指标体系。随着丹霞地貌学科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的不成熟已经构成了认识障碍和学科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科普旅游对丹霞地貌科学知识的传播。本文在黄进等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为依据,全面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
关键词:丹霞地貌,分类依据,分类系统
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是任何一个学科深入发展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貌的学术名词以后,直到80年代末的近50年间未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1991年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期间,黄进等提出了初步分类方案[1],此后也没有再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崔之久(1999)认为,分类和命名研究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为应该以丹霞地貌研究为契机,将岩石地貌学分类和命名提上日程,是和世界接轨并向他人介绍的需要[2]。随着丹霞地貌学科研究的深入,分类系统的不成熟已经构成了认识障碍和学科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科普旅游对丹霞地貌科学知识的传播。为了加强丹霞地貌学科基础建设,本文希望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问题,以求教于诸位同人并欢迎讨论。
1 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综述
在丹霞地貌的名词提出来之后,学者们在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时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类型的探讨,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分类研究而已。曾昭璇(1960,1980)曾将丹霞地貌归并为岩石地貌—红层地貌—红层丘陵中,称丹霞式丘陵,是红层地貌中由坚硬的红色砂砾岩发育而成的以丹崖峭壁、石峰林立为特征的地貌[3,4]。实际上解决了丹霞地貌的学科归属问题,即丹霞地貌归属于岩石地貌系列、红层地貌类。对于丹霞地貌本身的分类,有许多学者也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如黄可光等(1992)提出的类丹霞地貌、宫殿式、窗棂式、蜂窝状丹霞地貌等[5],彭华(1992)提出的风景地貌分类等[6],但比较全面的分类体系是黄进等1992年提出的,他们从地层倾角大小、红层之上有无盖层、丹霞地貌所在气候区、发育阶段、形态和有无喀斯特现象等六个方面对丹霞地貌进行不同系列的分类(表1) [1]。
表1 丹霞地貌分类初步方案
Tab.1 The elementary project of Dnaxia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根据黄进(1992)等整理之后,罗成德(1994)根据四川西部的丹霞地貌特点提出了砾岩和砂岩等岩性地貌分类[7],陈致均等(1994)对甘肃干旱和半干旱区特殊丹霞地貌提出了泥乳状、窗棂状、迭板状、波浪状等类型[8],邓美成等(1996)根据湖南崀山的特点,提出了楔状、块状、墙状、线状、柱状、拱状等形态类型[9],黄进(1996)对丹霞天生桥进行了成因分类[10],1996年又提出赣州通天岩、福建桃源洞等地的丹霞地貌成因类型[11,12],罗成德(1996)主要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岩性和形态分类[13],黄进(1996)在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续表中,增加了形态类型栏目[14]。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关于丹霞地貌类型的讨论以分散的具体问题研究为主,缺乏抽象的系统研究;以提出类型名称为主,缺乏对类型命名的科学论证;以形态分类为主,其他分类体系尚未形成;以定性的描述为主,缺乏分类依据和指标体系。总的来说,丹霞地貌的分类系统尚未形成。
2 分类依据
罗成德(1999)提出丹霞地貌分类研究是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认为除了以往提出的丹霞地貌类型之外,还可从碎屑类型、地貌尺度、地貌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分类依据应引入合适的计量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15]。崔之久(1999)认为,岩石地貌分类和命名中的各行其是带来某些混乱,建议能用一种共同的原则,使其系统化、标准化,提出了采取地名+地貌类型的“双重命名法”和“多重命名法解决” [2]。笔者赞成上述意见,分类研究首先应该讨论分类的依据。
本文将丹霞地貌的分类依据概括为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主导动力、地貌形态、发育阶段等5项。在此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以再划分为次级依据。
2.1 物质基础
岩石特征是决定地貌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因素。我们在定义红层的时候,比较一致地将红层解释为红色陆相碎屑岩,这个依据来自于地质学。而对于红层的分类,在丹霞地貌分类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红层的碎屑构成,其中主要是粒度构成。而其化学成分则可能影响了红层的本质属性,如碳酸钙含量过多则可能向喀斯特方向发展,而成为过渡类型,因此而作为另一个依据。
2.2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丹霞地貌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岩层产状的不同而造成的地貌类型差异;同时地壳运动可能对发育阶段和坡面形态造成直接的影响。但发育阶段另作为一个分类依据,不在这里讨论;地壳的间歇性运动可能形成多级侵蚀面,与岩性差异而形成的阶梯状坡面比较难以从类型上区别,往往作为地貌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内容,故也不作为分类的依据。
2.3 主导动力
主导动力是指某一类丹霞地貌发育起决定作用的动力,即相当于成因分类的成因主因子,但是成因分类比较难以制定指标依据,本文只作定性分析;此外,反映区域外动力组合的气候类型,也是划分主导动力的主要依据。
2.4 地貌形态
形态分类一直是丹霞地貌分类研究的主体,但却没有统一的依据。考虑形态依据,分为群体形态和单体形态,其中单体形态分类应该首先将其分为正、负地貌分别处理,然后考虑主要形态要素如坡度、尺度、特殊造型等差别,来确定类型。
2.5 发育阶段
目前关于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一般依据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但笔者根据丹霞地貌的特殊性,倾向于更细致地将丹霞地貌划分为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衰亡期,能够更好地描述丹霞地貌的演化特点。其中衰亡期是走向消亡的过程,并没有消亡,我们还必须承认它的存在。
3 丹霞地貌分类系统
3.1 依据红层的物质特点分类
红层的物质特点对丹霞地貌发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程度还不足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这里归纳为碎屑特征和其他特征两类(见表2,3)。
表2 依据碎屑特征分类
Tab.2 Classified by the characters of detrital matter
表3 依据其他物质特征分类
Tab.3 Classified by other matters’ characters
3.2 依据地质构造分类
红层中的褶皱构造大多不发育或不明显,断裂现象虽然较普遍,控制山块分布,但在地貌上的表现常常被外力改造,故较容易建立地质构造依据的因素是岩层产状(表4)。
表4 依据岩层产状特征分类
Tab.4 Classified by the characters of terrene’s status
3.3 依据主导动力分类
地貌形成的动力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合力,主导动力的指标依据比较难以确定,此处仅以成因分类和气候分类来划分。成因分类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动力模式;气候分类虽然是一定区域的综合外力依据,但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气候区的主导动力组合(表5,6)。
表5 依据气候区分类
Tab.5 Classified by the climatic zone
表6 依据成因分类
Tab.6 Classified by the cause of formation
3.4 形态分类
本文将形态因素分作单体和群体来考虑,其中单体形态又分为正地貌和负地貌两类(表7, 8)。
表7 依据单体形态分类
Tab.7 Classified by individual shape
表8 依据组合形态分类
Tab.8 Classified by combination’s shape
3.5 依据发育阶段分类
该分类因为增加了两个阶段而显得繁琐,但可能更有利于描述地貌发育阶段。操作中也可以将幼年期和青年期归并、将老年期和衰亡期归并考虑(表9)。
表9 依据发育阶段分类
Tab.9 Classified by development stage
4 问题讨论
上述分类系统仅反映个人粗略意见,问题的探讨也尚待深入,希望同行们介入讨论。
1)文中所提出的依据尚不一定涵盖所有的类型。
2)给出的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有待在操作中改进。
3)尚有一些因素暂时没有指标,是否可以建立指标体系。
4)尚有一些微地貌没有纳入分类系统,有没有必要建立新的体系。
5)作者不主张使用 “类丹霞地貌”和“假丹霞地貌”等分类名称,可以商榷。
参 考 文 献
[1]黄进, 陈致均, 黄可光. 丹霞地貌的定义及分类[A]. 热带地貌, 1992(增刊): 37-39.
[2]崔之久. 就丹霞地貌的发展浅论“岩石地貌学”的分类和命名[A], 经济地理,1999, 19(增刊b): 1-4。
[3]曾昭璇. 岩石地形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60: 45-57.
[4]曾昭璇, 黄少敏. 红层地貌与花岗岩地貌[M].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39-150.
[5]黄可光, 陈致均等. 陇中盆地西部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旅游意义[C], 热带地貌,1992(增刊): 184-188.
[6]彭华. 丹霞山风景地貌研究[A]. 热带地貌, 1992(增刊): 66-76.
[7]罗成德. 四川盆地西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A]. 经济地理,1994,14(增刊): 152-158.
[8]陈致均, 黄可光, 戴文昭. 甘肃丹霞地貌的分布[A]. 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9-166.
[9]邓美成, 王光明. 崀山丹霞地貌风景的分析与评价[A]. 经济地理,1996,16(增刊): 4-20.
[10]黄进. 从湖南新宁县崀山下汤家坝丹霞天生桥的形成兼论丹霞天生桥的成因[A]. 经济地理,1996, 16 (增刊): 96-102.
[11]黄进. 赣州通天岩丹霞地貌基本特征及其发育简史[A]. 经济地理,1996,16(增刊): 137-145.
[12]黄进. 福建永安桃源洞丹霞地貌及旅游资源[A]. 经济地理,1996,16(增刊): 146-157.
[13]罗成德.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旅游资源[A]. 经济地理,1996,16(增刊): 170-176.
[14]黄进.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表(续一)[A]. 经济地理,1996,16(增刊): 194-198.
[15]罗成德. 关于丹霞地貌学若干问题的探讨[A]. 经济地理,1999,19(增刊a): 15-18.